
近日,上海交通大学与河北省成安县科技和工信局携手举办的“碳素产业转型发展研学班”在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顺利开班。本次研学班旨在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地参访,促进成安县炭素产业向绿色、低碳、高效方向转型升级,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研学班于11月25日上午正式拉开帷幕,在图书信息楼九楼会议室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。材料学院原党委书记、教授单爱党,对远道而来的成安县学员表示热烈欢迎,并介绍了本次研学班的目的、意义和课程安排。成安县县长杨艳峰发表致辞,敦促学员珍惜此次培训机会,切实了解和学习新形势要求下的产业升级知识和经验。

在首日的课程中,环境学院的董会娟副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“碳排放及能源环境政策”的专题讲座,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碳排放形势及我国能源环境政策导向,为学员们提供了政策层面的宏观视角。紧接着,环境学院的魏文栋教授为学员们解读了“应对气候变化与‘双碳’关键问题”,从绿色与低碳经济、能源环境系统工程等角度,阐述了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路径和策略。

第二天,研学班聚焦于碳素行业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应用。材料学院的特聘研究员李华和研究员刘庆雷分别为学员们讲授了“碳素行业材料回收与利用”和“碳素材料研发和应用”等课程,详细介绍了碳素材料的绿色回收技术、再生纤维复合材料以及新型碳材料在锂电池、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。此外,材料学院的副研究员谭占秋还分享了“纳米碳及其在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的研发应用”的研究成果,展示了纳米碳材料在轻量化、热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应用。


在课堂学习之余,研学班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。11月26日下午,学员们参观了文博楼校史馆,深入了解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历史沿革、发展历程和科研成果。11月27日,学员们前往大零号湾创新科技策源功能园区,分别参访一公里孵化器和技术成果转化展厅、上海赛威德机器人有限公司。之后,前往泛微软件园进行参访。学员们实地感受了交大技术成果转移孵化的先进经验和代表案例,了解了数字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,为成安县炭素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提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。

经过三天的学习,研学班于11月27日下午圆满结束。在毕业典礼上,学员们纷纷表示,通过本次研学班的学习,不仅拓宽了视野,增长了知识,更对成安县炭素产业的转型升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规划。他们表示,将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成安县,积极投身到炭素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去,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
撰稿:陈晓琳